*本文請勿轉載或私人自行連結,如需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感謝合作*

演出時間:
2012/05/05 PM 2:00
《月下追韓信》
2012/05/06 PM 2:00
《梟雄淚》

演出地點:大稻埕戲苑

演出單位:鶯藝歌劇團

演員名單:
劉邦:林金鶯
韓信:羅育忠
呂后(呂雉):羅文惜
蕭何:羅文君
呂虎:林月英
項羽:柯進龍
虞姬:朱慧甄
儷笙/海潮聖人:詹佳穎
樵夫/齊王/年輕韓信:施雅真
海潮聖人之徒:江俊賢
判官:江俊賢/陳秀枝
(以上名單因劇團並未公布所有角色演員名單,因此就筆者有印象者寫出,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編劇:羅文宛(羅文惜),因演出時字幕所標註之編劇為羅文宛,經確認為同一人,特此註記之。

  話說會看鶯藝歌劇團的戲,其實是因緣際會所促成的機緣。
  就筆者而言,看歷史戲,尤其又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時,在既知(或是該人物之歷史功過)為大多數人所知(或不知的狀況下),如何用簡單明瞭又不顯冗長枯燥的狀態下演繹出該名歷史人物的特色及豐功偉業,又不讓台下觀眾覺得無聊且說教的立場,而且能展現出該團的演出特色,其實是微妙且有趣的平衡作業。

  鶯藝歌劇團今年以《月下追韓信》、《梟雄淚》上下兩集連本戲演出韓信的一生,從韓信的窮困到功成名就,帶出韓信為了權勢而不擇手段的陰狠,最後卻被呂后與蕭何使計陷害死於長樂宮的過程,做為一個大概的故事架構。
  
  在上集《月下追韓信》裡,韓信因為年少窮困,曾受地少欺凌,遭受胯下之辱,後因三餐不濟,得一洗衣婦人相助,因而奮發向上,投入項羽麾下,卻不得項羽青睞,因而失望離開楚營,在張良的協助下投奔漢軍。

  一開始於劉邦眼中,韓信並不受重視。當韓信再度失望欲再度脫離漢軍時,卻被蕭何看中他治軍之奇才,於韓信深夜離去時隨後追趕,在劉邦面前拿出自己全家性命為擔保,力挺韓信為漢軍大將。

  自視甚高的韓信提出三個條件:
  一、見天不殺,見地不殺。
  二、不得以鐵器殺他,所有兵器皆需刻上「韓」字。
  三、皇室王親皆不能下旨殺他。
  (本劇三不原則,因為筆者是用聽的,如有謬誤請指正。)

  到了下集《梟雄淚》開場時,身著一身盔甲的韓信立於高台,而漢王劉邦與王后呂雉以及所有大臣兵士皆於高台下敬拜著,韓信點名呂后之弟呂虎入後線協助,但於準備出兵時三擊鼓卻未見呂虎出現,便依軍法在劉邦及呂后面前斬殺呂虎,使呂后對韓信恨之入骨,而後韓信暗度陳倉,殺了齊王田廣及與他爭議的儷笙,為了一解軍中弟兄思鄉之情而發明了象棋及賭博之術,遂後兵臨城下,逼迫楚霸王項羽至烏江河畔自刎身亡,最後因高功震主,在劉邦的無情,蕭何及呂后的陷害下,於長樂宮被刺殺而亡。
  
本劇的優點在於武戲場景精采,一氣呵成的許多武鬥場面緊緊攫住觀眾的視線,看得出導演及演員在這些武戲上所用的心思及功夫。

   在上集《月下追韓信》裡,為了添加觀眾看戲的趣味,於韓信向項羽毛遂自薦的場景中,項羽安排了「霸王雞」出來與韓信對戰。

  想當然爾,韓信必然輸定,是故不得項羽重用。而後韓信於鴻門宴中使計救了劉邦及張良一命,因緣際會下得到了張良的推薦信函,但韓信依舊自信滿滿,認為無他人舉薦亦能在漢軍得到重用,結果反因默默無聞,又加上死要面子受到劉邦冷落。

  《月下追韓信》與《梟雄淚》裡的韓信,感覺是位自視甚高的人物,雖說韓信算是自信滿滿,但不知怎的總有一種令人想從背後踹下去的驕傲行為(其實,這是筆者真正的心聲……),呂后於上集內較無著墨,最多於韓信提出三不要求時較有表達,蕭何則是後半段的重心引導人物,於下集《梟雄淚》中亦引導了韓信走向滅亡之路,是故韓信的一生,因應了「成也蕭何,敗之蕭何」這句話。

  亦有說法指韓信是「生死兩婦人」,一為授飯之恩的浣衣婦人(使其生),另一則為呂后(使其死),呼應上下兩集的對照。

  整體的風格來說,上集《月下追韓信》給人的感覺是比較輕鬆俏皮的方式,除了韓信為躲避追兵,怕行蹤敗露而殺了樵夫一幕較為沉重外,基本上算是一齣風格輕鬆的戲碼,到了下集《梟雄淚》時,偏重史實的演繹則接連出了一代梟雄韓信的悲哀。


  若以上下集兩齣戲碼合併討論,會發現到一個問題點,該劇雖然編重史實演繹,但點、線、面的連結卻稍嫌不足,由韓信協助劉邦成就的漢室王朝,自韓信窮困潦倒到成功名就,這一路的劇情就像走馬燈般,雖然已挑重點架構,但旁枝末節仍嫌繁複,對劇情很容易看過就忘。

  針對韓信及呂后的衝突點,於上集《月下追韓信》中,韓信的三不要求只是起點,點燃兩造衝突的引爆點在於下集《梟雄淚》斬殺呂虎一折,是故呂后的角色於上集並未所有發揮,僅能自呂后的身段及氣勢看出呂后的不滿,使呂后於上集的演出較為不夠飽實,不見呂后之陰狠;使呂后於下集才展現出之陰謀詭計的狠毒形象,使呂后給人的印象有不夠一氣呵成的感覺。

  蕭何算是本劇中貫穿全劇的靈魂人物之一,於上集中他提攜韓信,卻於下集中與呂后合謀設計殺了韓信,有著上集坦率,下集卻展露出擅謀心機的味道。

最後,當韓信於長樂宮鐘樓遭蕭何與呂后聯手陷害,被刺殺於長樂宮時(但是,筆者好像聽到台詞是說未央宮?),三人所站之位置展現出韓信屈居為弱勢(不見天,不見地),而呂后與蕭何卻是對等地位,在三人的對應中,雖可多少展現出三人間的對立關係,但三人之間對唱較少,對白較多,缺少了帶動氛圍的力量,使得韓信最後被刺殺身亡一幕較無震撼力,最後的舉棺及樵夫女兒持斧頭向天祭靈亡父的場景則帶出了一代梟雄的悲哀。

  於《梟雄淚》開場時,韓信拜將而君后臣服其下的場景,確實增加了整齣戲的可看性,由於場地因素的限制,致使許多劇團會在演出時,讓演員自觀眾席間進入,使觀眾能完整融入劇情當中,甚至於有輔助效果,此類手法在明華園《超炫白蛇傳》等戲中皆被有效運用,而《梟雄淚》亦巧妙的利用了這類型的手法,使觀眾感受到校場點兵,宛若觀眾亦是與君后一同臣服朝拜韓信的兵士之一,是令人覺得眼前一亮的做法,活化了韓信成帥,意氣風發的形象,值得一提。

  另一個在本劇中值得一提的部份是《霸王別姬》,項羽與虞姬這對亂世兒女,於楚漢相爭時,項羽敗於劉邦之下,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所以先行自刎,與項羽相約黃泉,此折的項羽與虞姬之互動亦可單抽出來獨立演出,兩人之間的互動及留白的方式相當有韻味,雖然劇情單純卻可見演員之功力與默契,最後虞姬在舞完一曲劍時自刎而亡,因乏力而倒落項羽懷中時,項羽之悲痛亦為本折做了最完美的結局。

     這類型的骨本老戲,如著名的《狸貓換太子》、《薛平貴與王寶釧》、《山伯英台》等,因早期演出因素及環境影響,多半會針對重大劇情加以細部描述,依時間需求可做增修調整,是故要修改為時間較為短促的戲文時,若是難捨枝節,則會顯得劇情冗長,本劇上集即有如此狀況,顯得主角韓信的性格落差轉變太大,並未以韓信的角度來主導整個故事發展,使得韓信個性轉變沒有強烈的層次落差,表現不夠一致,前後差異沒有顯著轉變,下集韓信的個性轉變則顯得平順許多。

  本劇若拆開來談,單看《梟雄淚》部份亦可,只是便會遺漏劇團在上集《月下追韓信》刻意打造出來的韓信形象及博君會心一笑的情節。

由整體劇情的安排,可以看出編導對韓信這位歷史人物所企圖打造的形象,以中立的立場看史,就史實編寫劇情,以橫切面剖析春秋戰國的歷史中,韓信於此所帶動的環節與重要性,並環顧歷史的走向。

武戲於本劇中約占有三分之一的分量,另外三分之一來自於史實,最後的三分之一則來自於人性。

  比較可惜的是,主要角色的個性不夠突出,雖有蕭何的前施恩後負義,呂后的陰狠,以及劉邦的無情,韓信由自卑轉變為不擇手段的過程,卻並未強化這些角色之間的衝突點與對立;且上集支線太多是令人較不看好的一點,若韓信僅對漂衣婦人捨飯之恩做簡單性敘述,以及削減開場所強調的神話因果論,加強韓信人生經歷中影響最大的事件來加以發揮,或許能加強該劇於上集的衝擊力,對應起下集的《梟雄淚》,韓信的悲憤對情會比較來得有說服力。

戲的本質最終在教化人心,但除了移植善惡觀念,教孝教義,淨化社會觀感之餘,越是單純的故事,背後能令人思索的意義反而是更值得探討的。

其實鶯藝歌劇團在民戲的演出亦十分精采,喜歡的朋友如果有機會,有空不妨親至現場觀賞,也能看到與現代劇場演出不同的樂趣。

 

筆者在此衷心推廌。

*本文請勿轉載或私人自行連結,如需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感謝合作*

 

arrow
arrow

    y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