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曾經的朋友,說過這麼一句話:「戲跟人是緣份。」
 
何其有幸,2016年因緣結識《蓬萊》,雖只看了整排場,但該劇所主打的「南北管」、「神話音樂劇」、「偶戲」的結合,在初步整排時即展露出此劇豐富龐大的複雜性。
想說好一個以山海經為底,你我只能藉由圖像、文字等排列組合的舖陳,要看出這個瑰麗多姿的世界,多不容易。
 

005.jpg

2018《蓬萊》劇照,攝影師 Mile End Photography
 
*2016年拾念劇集《蓬萊》記錄。
 
相隔一年半之後再見《蓬萊》,來到了第十屆的TIFA,在國家戲劇院中改編重生。
劇情簡介請見此,《蓬萊》線上節目單:https://goo.gl/agPAMf
 
這裡只概略描述看完總彩後的記錄。
 
《蓬萊》為前作《大神魃》的延續(兩劇可獨立觀賞),以旱魃砍下戰神刑天的頭顱做為敘事起點,
蓬萊女神與四面軒轅相愛(?)相殺、與相互利用,小島之心被偷,刑天以神屍狀態尋找遺失的頭等關鍵點做為演出的發展線,
連結鬼島神族與崑崙神族的謊言與鬥爭,逐步透露出上古神話少有揭露的愛恨情仇。
與2016的版本類似的是,2018依舊採用五位演員於台上操偶演出,一人最少必須分飾兩角(飾演蓬萊女神的朱安麗是一人五角,幾乎從頭到尾沒有一幕可以缺席)
在2018的版本中,除了可以欣賞到演員結合不同的偶,在肢體上的不同轉換與情緒轉折外,此次的多媒體投影設計,也與舞台空間呈現更適切的融合。
於吟唱劇中唱詞時,觀眾可將注意力更集中於演員身上,不致於因為一邊需要注意演員動作,又需注意字幕投影,呈現左支右絀的狀態。
左上舞台由南北管樂師加入,成為共同的演出載體。
 

009.jpg

2018《蓬萊》劇照,攝影師 Mile End Photography
 
戰神刑天對遺失頭顱,試圖尋找的種種歷程,宛若喪失自主意識的人們不斷於時光旅程中,追逐生存的意義。
鬼島神族的泥鬼與雲鬼,代表了自由渴望,土地依戀,所看重的事物,
來到崑崙神族的五族融合,團結共存。
四面軒轅的消失與蓬萊女神失去小島之心的憤怒。
在經過彙集總整反思後,說穿了都是反映生長在台灣,所視與所見的社會現況。
藉由各個神話人物,由人與偶的演繹,使角色在視覺、聽覺、感官先呈現著一層疏離,卻又能從中細細品味,評析著他們的情緒轉折。
 

008.jpg

2018《蓬萊》劇照,攝影師 Mile End Photography

 
最終,刑天套入了原生於旱魃的小島之心,成為新的花園鎖鑰繼承者。
想通了自己尋找頭顱,與此身存留於此的最終目的,選擇了消滅與淨化。
回歸2016年所寫的記錄,除了「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問題。
另一個大哉問,則來自於「毀滅後的重生,會以什麼樣的型態呈現?」
是個很有趣的議題。
 

 

【演出資訊】

拾念劇集《蓬萊》 2018/3/2-3/4 國家戲劇院

演出購票:https://goo.gl/xm38fL

預告影像: https://youtu.be/rkVDFZYJFEQ

活動官網: tifa.npac-ntch.org

arrow
arrow

    y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