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筆者就來淺聊觀賞過《香蓮告青天》的想法。

單以折子戲的觀點來看,想改造整體性象已是既定調性的骨子老戲,其實是需要花更多巧思的。

看骨子老戲的好處是,故事簡單,眾人大多都能明瞭(至少大部份的戲友皆是耳熟能詳者),故事進行流程有一定的模式。

而它的缺點在於,角色的定位點明顯,不易抹煞直覺印象,易讓觀者有主觀意見,易挑出與故事不合之處。

看了本戲編劇在歌仔戲論壇上的表述,筆者才明瞭《香蓮告青天》的整體架構,主要是定位在《鍘美》的故事大體上。

看折子戲,就如同看一則短篇小說一樣,其節奏掌握偏近明快,轉折也需分外強烈,才能充分掌控觀戲者的情緒。

首先,先來談談大概的劇情。

一開始,陳世美端坐在包拯的書房中,觸目所及皆是刑法律典,陳世美覺得無趣,轉而再見三鍘斬刀圖(意喻律法嚴峻,不容抹黑),心中一凜。

最後以老萊子娛親一圖,牽引出陳世美的思親之懷(雖然隨即就被抹消,但還是能自演員的表現及故事進行中看出端倪)。

包拯進門,與陳世美交談數句,本欲使他自動認罪,怎知陳世美仍舊執迷不悟,是故找了劫後餘生的秦香蓮當面對質,席間一度勾起陳世美的思親之心。

為了已經得手的功名富貴,陳世美依舊選擇繼續偽裝,才引得包拯與秦香蓮托出韓琪欲加害母子三人不成,卻自刎而亡的事實,終逼得陳世美不得不伏首認罪。

一聲令下,陳世美便被卸去頂冠,被捕入獄。

此時,國太與皇姑趙鳳鸞,得知夫婿因此事入獄後,遂趕至開封府邑,要求包拯放人,並且在堂上與秦香蓮等人發生爭論。

國太以脅持秦香蓮兩位幼子,清官難斷皇家事為由,要求包拯放過駙馬一回,並且拿出三百紋銀轉付秦香蓮,要她攜子回鄉,以度餘生。

包拯無奈,原要順意而行,卻引發了秦香蓮的不滿與氣憤,指責青天無存。終使得包拯悟得清官雖難為,但妄為不理卻有欺民之嫌,因而決意斬下駙馬人頭。

故事,就在陳世美被眾人帶出,鍘刀落下時結束。

之所以要帶出劇情流向,誠為表敘筆者對此故事的觀感與疑惑之處。

一、這部戲裡頭用了很多隱喻性的手法。

除以上所言之外,還有一開始由OS所唱出的童謠,暗示著陳世美為了平步青雲,不擇手段想攀龍附鳳的心緒。

二、這部戲裡的角色,情緒轉折沒有明顯化的落差。

除了陳世美與秦香蓮這對背離的怨偶外,包拯的情緒轉折似乎很難說服人。

會讓筆者有此一說的認定在於:國太與皇姑所說的理由「清官難斷皇家事」這句話。就故事的架構來說並不算強而有力能脅制住包拯的理由。

若將立場定位於「幼子被脅持,生命安危有難」的理由,同時將陳世美帶出,彰顯為父卻無能保子周全的無力感,是不是會更有說服人的空間?亦或者能帶出不同的思考方向?

在包拯收下國丈所賜的三百兩紋銀,轉交秦香蓮時,所表現出的無奈感,是否也在暗示著,就算是公私明斷的包青天,也有因人情世故而無法使上力,甚至於是做出公正評斷的時候?

在包拯要秦香蓮跟著三百兩紋銀回鄉的小節中,包拯所說之言,都讓筆者 對包拯這個角色的立場大感搖頭。

筆者認同官也是人的想法,但身為一個清官,這麼沒有原則是不是有點令人覺得喪氣,甚至於為這個角色打了折扣?

是故,秦香蓮為了爭一口氣,也為了教訓負心漢,因而咬牙指責世上毫無青天可言,似乎亦是因故事導向下而不得不衍生的結論。

三、整體故事流程雖然流暢,卻有一種空無餘力之感。

節奏感不夠明快是一大主因,角色的整體對話令人產生了一種違和感,令人反而不解故事的主軸究竟為何?實際上它想表現的精神,又是什麼?

四、音樂設計實為一大功臣,揉合了北管的音樂特性。

使包拯在唱起教訓陳世美的段子時,聽來是擲地有聲,撼動人心。

五、其實《香蓮告青天》如果能再延長時間,勢必能消弭一些不合理之處,畢竟愛戲的人呵,只會為戲好,卻不會去理會時間的長短。

若問筆者對這部戲的觀感,筆者的心中還是認為,能多方嘗試的戲就是好戲,況且以《香蓮告青天》來說,雖然可見許多企圖維持傳統表現的點滴,但這回的故事沒有寫出新意,卻是令人略感失望的一點。

但就觀賞戲曲的層面上而言,《香蓮告青天》實則是發人省思的一部好戲,至少它讓筆者看到了另一個切入點。也能令人回過頭去想,是否一直以來,我們所接收過的這些故事裡,是否能再度賦予這些角色們,新的立場及定位,故事的創新精神及創思。

筆者在此,深深的期待著,下一部的好戲演出。

註:

本文經筆者同意,交付江牧非先生予以轉載至歌仔戲論壇,亦於12月3日在Pchome新聞台「傾音流心」及12月8日於樂多日誌「原來只是寂寞」公開本文,如後若有冒名轉載或未經筆者同意改作本文之情事,筆者定會要求公開道歉,並訴諸法律途徑求償,請各位切勿以身試法,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