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地點:台北城市舞臺

演出時間:
2013/6/6 ~ 6/8 PM 7:30
2013/6/9 PM 2:30

演出單位:唐美雲歌仔戲團

演出人員:

唐美雲:司馬相如
許秀年:卓文君
小 咪:王吉
許仙姬:皇后(陳)阿嬌
吳承志:卓王孫
林芳儀:程飛
劉冠良:程鄭
曾玫萍:紅簫
闕辰芳:綠琴
李佩涵:妙玲(皇后姪女)

編劇:陳道貴/洪清雪

  話說朋友剛聽到劇名時,曾經問筆者為何不以《長門賦》為名,而以《子虛賦》為本呢?老實說,由於筆者對漢代歷史的認知不深,是故亦不知該從何回話才算適合。

  繼去年大戲《燕歌行》後,唐美雲歌仔戲團又推出了一部以歷史人物為本的新編大戲《子虛賦》。

  與《燕歌行》企使以三國為本,來解讀曹丕心事為綱,其中縱橫萬千的複雜思緒比較起來,《子虛賦》的故事要來得簡單,並且偏重為小品性質。

  演出一開始,沿用了上次《燕歌行》的開場法,先由司馬相如在撰寫《子虛賦》為起點,而後再藉由影像設計,以類似電影的方式加上字幕,配合中國筆墨山水畫風,遂一介紹演出相關人員,再進入故事主軸。
  
  甫一開始卓文君即藉由身旁侍女的對話中,明白的告知觀眾,當時十七歲的她已經喪夫,並且被父親許下了另一門親事,準備嫁予程飛,卻對司馬相如所著之《子虛賦》傾心不已,而衍生了後續設宴邀請司馬相如,卓文君為簾後與相如眉目傳情,更甚矣女扮男裝,出面與相如唱和《鳳求凰》,繼而相約暗夜私奔。

  一年後,兩人因家貧而接受王吉妙計回臨邛開設文君酒館,夫妻倆於市井執壺賣酒,卻引起前未婚夫程飛與卓父不滿,企使帶回文君及砸毀酒店的行為產生,緊急關頭卻因為一道聖旨讓司馬相如封官晉爵,進入漢宮並著《長門賦》,使幽禁長門冷宮的皇后陳阿嬌能再受聖上憐惜而憶起金屋藏嬌之約,繼而重掌后位,但皇后為了想要賞賜司馬相如,決意將姪女妙玲下嫁予相如為妾,並威脅相如若不接受妙玲,便要讓他再度回到當時窮困遼倒的狀態。

  相如無奈,只得修書予文君,告知自己無法履行白首之約的事實;與夫一別六年,卓文君收到信並發現相如負心的事實後,傷心欲絕,又發現程飛當初因與相如比劍失敗,致此變得瘋顛,卻對自己癡心如昔,更覺大慟。

  心痛的卓文君回信一封,希望兩人如果能在下一世相逢,希望「我為男來,君為女。」,使得相如與妙玲心中有愧,妙玲選擇離開,相如也回到文君身旁,但當初琴挑知音,心意相隨的契合之意早已盪然無存,最後兩人只能眼神背離,為整個故事寫下無言的結局。

  《子虛賦》整體故事偏重於敘事,從一開始的文君傾心《子虛賦》,接著盛宴之上兩人以鳳求凰定情,暗夜私奔,隨後兩人家貧而回臨邛賣酒,相如蒙受聖寵而榮封中郎將,別後六年卻發現丈夫負心,在一來一往的書信交會間,兩人破鏡重圓,卻是人事已非。

  可惜的部份在於,過多的敘事情節占去了本劇四分之三的時間,旁枝過於繁瑣,縱使看得出二度創作(進入導演與演員共同創作時期)試圖簡化劇本所帶出之細節,卻免不了有種難以說出的違和感。

  第一點在於,本劇試圖強調卓文君有著愛情而自主的時代新女性思維,加上出身商人之女,長久耳濡目染之下的精明本性,使卓文君這個角色在本劇中占有相當亮眼的出彩地位(尤其劇中文君強調「一嫁由父母,再嫁由自身」),使得司馬相如的角色在卓文君的光環之下,落得了必須以妻為貴,甚至於必須接受丈人卓王孫冷嘲熱諷的無奈窘境。但在皇后阿嬌逼迫相如必須迎娶妙玲為妾的心理轉折中,僅是以文君希望相如能夠青雲直上,岳丈卓王孫嘲諷相如之話為反作用力,推進相如迎娶妙玲為妾的決心;諷刺的點在於,卓文君雖然希望夫君能夠男兒眼光開闊,青雲扶搖,卻更希望自己的夫君能夠白首不相離,長伴妻子側,琴惜知音心,令觀者不由得有種錯抓重點的失落感。

  第二點是妙玲與程飛的角色定位,程飛是卓文君的前未婚夫,文君不喜他的原因在於程飛是個不事生產的紈褲子弟,但他對文君卻是百般憐惜,甚至於連與相如比劍決鬥失敗,神智瘋狂下依然想將文君迎進門,使文君在接到丈夫失信的消息時更是感嘆,可惜程飛與文君之間的連結在本劇中並未加以著墨,使得程飛最後的執著成為十分突兀的逗點(程飛對卓文君的執著,究竟從何而來?),如能針對此點前後呼應,在程飛帶人上酒館時能略以描敘,或有前後呼應之感。

  妙玲的可惜之處在於她對司馬相如的傾慕是在於他的文采,因而決意委身為妾,最後卻因文君家書一封,體認到文君對於相如的深情與幽怨,所以立即放開相如,使相如能回到文君身旁,但妙玲的角色比較令人覺得可惜的地方在於心理轉折不足,只因文君一封家書而放棄相如,與其在殿前執意相求的態度大相逕庭,少了能夠說服人的原因。

  雖然本劇在角色形塑上有令人覺得十分婉惜的部份,但在其他非主角的人物設計上,卻顯示出編劇過往寫官場戲令人玩味之處。

  以縣令王吉與卓王孫來說,算得上是本劇除了主要角色外,更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角色組合。

  王吉是司馬相如的好友,所以為了好友可是無所不用其極,與卓王孫的對話,在兩位專業演員小咪與吳承志的詮釋下,兩人妙語生花,活似歡喜冤家(還有朋友說這兩個角色適合演《斷袖》,令筆者當下大笑不止),鬥嘴也可以鬥得風生水起,一個鍋配一個蓋,合稱本劇最佳娛樂合作拍擋。

  《子虛賦》雖是本劇之名,但貫穿全劇主題的起承轉合,卻是《鳳求凰》一曲。劇中一共唱了三次的《鳳求凰》,第一次在文君與相如初會的盛宴上,兩人以《鳳求凰》定下情盟,第二次在兩人家貧時,以《鳳求凰》見證兩人就算貧窮依然兩心相屬,最後一次的《鳳求凰》則由許仙姬小姐獨唱,配上兩人過往甜蜜的相處情景,再對照最後夫妻背離兩無語,破鏡重圓傷痕猶存的場景,竟有一種暗中諷喻之感,令人不禁心生感嘆之情。

  《子虛賦》的音樂設計確實極佳,強化了這對才子佳人間的情感情伏及整體氛圍營造,舞美與燈光亦是值得令人讚賞的地方,但不知是否是因為景觀設計因素,似乎過場換景的時間幾乎都超過一分鐘以上,時間上顯得略長。

  如不以劇本為底討論,單以人物形塑而言,卓文君在本劇中確實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空間,嚴格來說,如果《子虛賦》是以司馬相如為名,整體故事的軸心卻環繞著卓文君而走,雖然沒有司馬相如,就沒有《子虛賦》;但若沒了卓文君,那麼《鳳求凰》及《白頭吟》也只是空吁長嘆而已。

  整體來說,《子虛賦》是個小品故事,如果能夠再調整一下關鍵人物對於事件的影響與後續帶來的轉折點,或許能使本劇更加盡善盡美,令人留連不已也說不定。
arrow
arrow

    y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