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演出時間:2013/12/1 PM 2:30
演出單位:臺灣豫劇團
演員名單:
皇太后:王海玲
老國師:朱海珊
朱德正/正德皇:劉建華
李鳳姐:謝文琪
大 牛:鄭揚巍
老太監:林原茂
小太監:張揚蘭
周 勇:張宇鏵
編 劇:羅懷臻
導 演:戴君芳
《兒歌》
郎里格郎,郎里格郎,
我家有個小兒郎,
颳風下雨都不怕,
一覺睡到天大光。
──摘自《梅龍鎮》
《梅龍鎮》是臺灣豫劇團為了慶祝一甲子特別公演的最後一部戲碼,從一開始的《楊金花》、《三打陶三春》以至於最後一場的《梅龍鎮》,著實都在「承先啟後」及「愛的種類」上做了不同的詮釋。
《梅龍鎮》一劇,別名眾多,說起正德皇帝,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台詞應是黃梅調中,正德皇向李鳳姐自我介紹的台詞:「姓朱名德正,家住北京城……」,各類地方戲曲亦改編正德皇帝與李鳳姐之間的愛情故事,是故這次想要留下記錄的,是編劇、導演、演員三方在劇本及劇情架構演繹上的切入點及呈現方式。
當然不可免俗的,還是得先來提提這一版《梅龍鎮》的故事大綱。
明朝正德皇於十六歲時,某日在侍衛周勇攜入的一隻紙鳶影響下,興起了出宮遊覽之心,於是帶著周勇,主侍二人來到了梅龍鎮,在一場鎮民提議「唐明皇遊月宮」的戲碼扮演中認識了李鳳姐,兩人一見鍾情,當夜正德皇到了龍鳳酒店,卻陰錯陽差的與李鳳姐被大牛誤鎖在閣樓裡,兩人互訴情衷並發生關係;嗣後正德皇被聞風而至的老國師帶回京城,並將李鳳姐與大牛一併帶上,三人藏匿於香山別宮,發覺事情不單純的皇太后至香山欲分離二人,正德皇在與皇太后溝通無效後,決意帶走李鳳姐與大牛回龍鳳酒店過起平民生活,李鳳姐於回到故鄉後產下一子,皇太后因國不可無君亦隨後來到梅龍鎮,在發現兩人已產下一子後,隨即要求讓孩子及正德皇與自己回宮,就在雙方僵持不下,難以取得妥協時,李鳳姐將孩子丟給正德皇,並回房將房門鎖上,要求正德皇帶孩子回宮養育成人,皇太后見李鳳姐的行為心有所感,這才娓娓道出前塵往事,最終三人取得和解,一家團圓。
整體而言,《梅龍鎮》劇情如同前兩天之戲碼,劇情簡單明快,少有拖泥帶水之處。第一幕以朝臣與皇太后在早朝不見正德皇人影開始尋找為開端,第二幕正德皇以搖動撥浪鼓(演出時字幕是寫「撥」無誤),配上兒歌的傳唱,勾勒出正德皇的赤子之心,及童年的快樂回憶;第三幕正德皇與李鳳姐初相逢,兩人藉由唐明皇遊月宮一折角色扮演,挑起了雙方之間的曖昧之情,第四幕深入加強兩人情感轉換,讓曖昧化為現實,並發生關係,第五幕開始面對現實衝擊,第六幕則化解母子對立衝突,以親情的力量與溫暖調解,留了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在這個故事裡,可以想見編劇試圖用單純化的方式來說這個流傳已久的帝王愛情故事,在現今的言情小說市場裡,古代的皇帝與現今的總裁,其實早已經是多到遍地爬的職業類別,而在《梅龍鎮》裡,正德皇成了一個較為孩子氣的大男生,十六歲的他渴望自由,總是靠著撥浪鼓及兒歌重溫童年的快樂回憶,因為對他而言,成長的過程裡有太多來自於現實的壓力,導致他必須放下最原始純粹的快樂,藉由撥浪鼓、兒歌、戲曲、紙鳶等的連結,勾引出他向外飛翔的心;而正德皇確實也按此設定出宮,喜歡上個性澄淨坦率的李鳳姐,最後為了自己的孩子,終於願意面對現實,承擔起自身應負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梅龍鎮》在人物特質上有幾個特點。
1.正德的人格塑造,是由孩子氣的形象,藉由外在物品的塑造(撥浪鼓、紙鳶),逐漸產生了情感上的改變,與李鳳姐在梅龍鎮經營龍鳳酒店的生活裡,開始體認到父母育子的辛苦與快樂,願意負擔起責任,其外在氣質的改變來自於自身的人生歷程,從戀愛成親、母子對立,這些事件催化了正德皇的成長,也讓正德皇開始學會以為人父母的角度看事情,最後也才能學著放下自身堅持,與皇太后在淚水中達成合解,一家團圓。
2.李鳳姐的角色是直率坦然的,在正德皇假扮唐明皇與楊貴妃對戲時,李鳳姐即表明自己不願當楊貴妃的要求,甚至於在與正德皇與閨房內訴情衷時,亦表明了自己只想一生一雙人,平凡當夫妻的心願;是故李鳳姐在面對皇太后的威權相逼時,所呈現的方式是以一昧的退讓來試圖使事情圓滿,最後甚至於為了不忍見正德皇母子失和,而將親生孩兒交付正德皇,要其將孩子養育成人,在在都說明了李鳳姐的個性上,大部份還是屬於認命並卑微的個性立場,少了點身在民間酒家應當要有些世故的圓滑手腕,以致於李鳳姐給人的形象感較不鮮明,是較為可惜之處。
3.皇太后說穿了是個面惡心善的母親,她望子成龍,兒子確實也登上金階登基成皇,但孩子氣的心性總讓她難以放心,正德皇與李鳳姐之間的組合,皇太后之所以反對的理由,正常來說理應是卡在門當戶對這點上,但劇本設定皇太后是因為自身有相同經歷,不願李鳳姐與自己吃一樣的苦頭,所以堅持反對兩人結合,就常理而言,雖無法否認皇太后為心慈之人,但也難以完全信服皇太后的陳述,畢竟人心難測,劇作家用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來打造《梅龍鎮》人物性格的基調,筆者這種「人性善惡混沌」的理念,也只是提供另一個討論觀點而已。
《梅龍鎮》整體氛圍營造十分細膩,從正德皇出宮與李鳳姐相識至兩人關係確立,其間的劇情舖設帶著滿滿的羅曼史基調(雖然筆者覺得古代十六歲就算是個大人沒錯,但正德皇對李鳳姐近乎類似性騷擾的行為,還是需要好好研究一下的),兩人定情的夜晚,薄紗佈景後的人影,搭上暗中帶亮的夜色,更是將整體的氣氛烘襯到一個臨界點,這也是戴君芳導演十分擅長的手法,以景述情,將人物與整體景的組合,搭配一些細膩的小動作,使整體景色更美上三分,帶著一種醉人的風味,也因此影響到下半場的事件發展,缺了點現實衝擊的落差感。
到下半場時,面對接踵而來的現實事件,整體走向開始進入了親情的溫馨範圍,如同一般家庭都會經歷的過程般,孩子長大成人,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決意尋找夢想,父母勸告無法只能接受孩子的「叛逆」,最終孩子長大了,也懂得在兩代想法的差距、碰撞及溝通間取得妥協,儼然就是一般家庭關係轉換的行為歷程,反而與現實生活中的親子關係做了最好的對照。
還有另外一個令人值得注意的點,在於兒歌的運用。
在《梅龍鎮》裡,兒歌每一次的出現,都代表著角色心境與人生歷程的轉換。一開始正德皇唱兒歌,是懷念童年的快樂,與李鳳姐定情時唱的兒歌,是為了讓所愛之人了解自己的過往;在確認李鳳姐有孕時唱的兒歌,代表了為人父母的喜悅;懷抱與李鳳姐所生的孩子時唱的兒歌,則是帶著滿滿祝福的心意;最後皇太后所唱的兒歌,雖是為了哄騙孩子哭鬧而不得不使的靈機一動,背後代表的,卻是自身長年來為了隱藏出身卑微,歷經後宮鬥爭,終至為后的人生過程。
以兒歌入戲,就筆者印象中最深的,當屬唐美雲歌仔戲團《榮華富貴》與春風歌劇團《雪夜客棧殺人事件》兩部戲碼,《榮華富貴》主要以兒歌來旁述母子相殘後的蒼涼心境;《雪夜客棧殺人事件》卻代表了一個失去女兒的母親,對懷中失去的孩兒,最殷切的期盼與祝福。
母子對立的唱段亦是亮點之一,從正德皇與皇太后彼此對於孩(孫)子的立場來說,不難分辨出正德皇為人父後,體認到自己過去的困境及無奈,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孩子快樂的長大,但對於以國為重的皇太后而言,江山這樣的重擔,若是無人能掌,那麼國家豈不大亂?(若說沒有一點宮廷鬥爭的成份在內,筆者覺得應該沒人會相信,在此不能怪筆者又往常理而論,因為以世俗的觀點而言,如此純粹而美好的理念,向來是奇葩才會存在的),雙方的對立點,來自於立場的不同,正德皇為子,皇太后為國,或多或少皇太后多了點望孫成龍的成份,而正德皇是因為李鳳姐及平凡生活的影響,才發現人生單純的美好才是最難得的。
總結本次臺灣豫劇團的一甲子三檔特別公演戲碼,《楊金花》說的是骨肉親情轉化為對國家的大愛,《三打陶三春》是從兄弟情誼到夫妻對情的對照,《梅龍鎮》便是由男女感情移轉到家庭親情的轉變歷程。三部大戲主軸不同,不變的是,主題為「愛」而生,從大愛到小愛,利用三部古戲新詮,賦予不同的新風貌,以豫劇的形態,展現在世人眼前,讓台下的觀眾們,能夠再一次於不同的三部戲中,體會「愛」的定義。
p.s.(其實這是題外話)《梅龍鎮》與《楊金花》的主角都是十六歲的少年少女,正德皇十六歲便懂得如何與李鳳姐調情,而楊金花十六歲卻還是個坦率直接的武家千金,平平都是十六歲的年紀,但兩個分處不同時空的角色,想的果然不一樣,做法自然也不同,只能說環境果真影響性格,也影響角色對於感情的看法(喂)
- Dec 06 Fri 2013 23:58
觀戲記事──梆聲未歇,為愛而生,臺灣豫劇團一甲子特別公演《梅龍鎮》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