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正式看到春美的演出,是在羅東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那時她與佩儀同場演出「遊上林」的折子戲(戲碼:孟麗君)。

在那之前,雖已在早期其他劇團出版過的視聽產品看到這位傑出演員的表現,雖覺驚豔,卻一直沒記掛在心上(年紀漸長,記性就開始變差了Orz)。

與朋友在網路上討論的過程中,經由友人的講解,令我對這個團的演出風格有一些了解,也大約提點出某些使我感興趣的方向。

去年一月,在新舞臺看到她所率領團員演出的作品《再世情緣》,言情式的演出風格,俏皮味的故事情節,在在都令我覺得相當有趣。

再來,就是在外台看到,今天要談的這部戲《青春美夢》了。

乍見這部戲時,我有一瞬間被深深地撼動,總是希望能看到它到內台展演的模樣。

終於有幸,於今年看到這部戲內台版的演出。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內外台的演出地點與時間。

《青春美夢》外台演出版
2005/12/03 PM 7:30 玉成公園  2005/12/04 PM 7:30 建成公園

《青春美夢》內台演出版
2006/02/03 PM 7:30 城市舞台  2006/02/04 PM 7:30 城市舞台

《演員表》
張維賢--郭春美 飾  美智子--王雅玲 飾
王井泉--黃月琴 飾  鈴 木--王銘壕 飾
金 花--王台玲 飾  岸 本--蔡金枝 飾
張 父--青 燕 飾  張 母--孫巧晏 飾
張 才--簡嘉誼 飾

編  劇--吳秀鶯、牧非
音樂設計--周以謙

連續看了三回《青春美夢》,為的,也許就是想要再尋找當初看戲時的那種單純與趣味性。

以春美歌劇團的調性而言,雖然演出風格大多以胡撇仔式的劇情為主,但卻相當具備於內台演出的實力,這或許也與這個團總是在求新求變中進行改造工程的目的有關吧。

廣義的說,一部戲的好與壞,其中涵蓋的因素太廣泛,自幕前到幕後,無一不是影響戲劇演出的要素。

以個人狹義的方向來論,觀戲感的好與壞,純粹只有以下數點足以影響:

一、音樂的完整與獨特性。
二、演員肢體與情緒,加上聲音技巧是否使用得宜。
三、劇情的合理架構,與劇本張力是否完全發展。
四、佈景與空間運用是否完全發揮場地特性。
五、燈光轉換與現場氛圍的和諧性是否達到最高點。

以青春美夢的演出版本而言,以上一、二點在內台版的表現方式裡得到相當好的發揮,外台版的則著重於第一點至第四點。

《劇情簡述》

這部戲的主要場景一共三幕,講述台灣新劇第一人張維賢十八歲至三十歲的故事。

《第一幕--大稻埕的青春少年》

一開始,便是鑼鼓喧天的熱鬧現場。

十八歲的張維賢與好友王井泉,在一場熱鬧的廟會(註1)中,遇見了年紀相仿的日本貴族千金美智子。張維賢對美智子一見傾心,遂以演出新劇排練為由,請求美智子到場欣賞排練。

(註1)故事進行一開始,並未提到此場景主要的活動為何,因無法求證,故以觀者印象中之劇情走向設定為主。

*內外台版本的差異--其中曾穿插戲中戲,外台版為「李靖與紅拂女」(此為觀者印象中所記,如有不是還請多多見諒),內台版為「虹霓關」,張維賢於內台版的演出中,因「虹霓關」的劇情而加重他演出新劇的意念,但此處有一疑點,因本劇所演出之「虹霓關」橋段,本身劇情與「樊梨花」於寒江關一役中,樊梨花欲委身於薛丁山乙折之橋段略為相似,殊不解這與張維賢堅定演出現代新劇一事,有何相關?是已認為內台版按插「虹霓關」之戲中戲,略有舉例不當之處。

某日,正當寄居於張家的童養媳--金花上門裁布,欲替心上人張維賢製衣時,卻遇見了一個偷兒,她與陪同出門的隨從阿順一起追趕。

排練完畢的張維賢偺同美智子,兩人一同走入公園,在似假似真的排練中,互訴情衷。

美智子送了張維賢一把口琴,並鼓吹他至東京築地學習更高深的新劇知識。

只是,美智子不敢告訴他,她是日本貴族千金女,已有了未婚夫。

與她面對面,相視兩無言的張維賢也不敢告訴她,他也有個從小訂親的童養媳。

跑步聲響起,隨後追逐偷兒的金花主僕,於此時跑入了兩人共處的公園內。

一團混亂過後,張維賢順利制伏了偷兒,卻與來拘捕偷兒的日本警察巡察岸本發生衝突,幸有美智子出面緩頰,才不致於被捕入獄。

數日後,王井泉帶著美智子交付與他的日本船票,送至張家。

此時,張家正因為張維賢刊載於《黑色孤魂聯盟》旗下刊物的一篇文章,而差點遭到日本警察的逮補,在張家的金錢援助下,日本警方暫停了對張維賢的追捕活動,卻也同時提出警告,要張家人小心一些。

在與父母及金花的一番辯談後,張維賢得到了去日本築地尋夢的船票,及暫緩婚期進行的空間。

《第二幕--築地的尋夢人》

到了築地,張維賢經過鈴木的幫忙,進入了東京築地演藝學院,在劇場演出的五大部門中進行學習與訓練。

鈴木於張維賢赴日一年多後,便因工作因素調遷至台灣進行行政工作,並同時準備迎賢美智子。

一場保家衛國的土地爭霸戰於不久後爆發,殘酷不仁的處理方式,讓張維賢對於日本的鎮暴政治手段,深感灰心與無奈,終因死心返回台灣。

《第三幕--台灣的新劇大師》

乍回到台灣,張維賢便得知美智子要另嫁他人的消息。

無法接受事實的他,趕赴美智子結婚的現場,卻在看到新郎鈴木的那一刻,便知道自己無法再改變些什麼。

他將當初美智子送給他當定情物的口琴還回,也算是了斷兩人之間的戀情。

之後張維賢全心投入新劇創作,於南洋戰爭爆發時逃離台灣,帶著弟弟遠赴上海,從頭開始學做生意。

《完》

*戲後觀感

以內外台版本的表現來說,其實我是較偏愛外台的版本。

這是偏屬於個人傳記類的故事,所以在情緒的蘊釀上,就像是以第一人稱寫小說般,以「我」為角當作主中心點,其他人的情緒反應,反而變得十分淺薄,卻又相輔相成。

張維賢的視角,自他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心路轉折,無法深度刻劃是一大遺憾。比較欣慰的是,音樂設計在這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傳唱出張維賢各段人生路程上的不同情感。以旁枝末節的層面而言,明快簡單是這部戲的主軸,主意在於張維賢對新劇的努力及美智子這段無望的戀情。

說句實在的,人果然是沒辦法要求有一好就有兩好。

這部戲外台版本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在於劇情架構的單純性,能足以衝擊出更強烈的火花,音樂設計上與內台無異,依舊相當完美。燈光部份由於外台有較大的侷限性,因故無法做大變化,演員的肢體語言相當活絡,同時善用了外台空間有限的特點,將整部戲的張力發揮到極致。

內台版,老實說也不是不好看,但卻在某些情節上略顯拖泥帶水,加上昨天的音響一直有些小問題,致使音樂的透澈性沒有做一個很好的發揮。

現場控管也是個問題點,於劇院觀戲時最需要的便是安靜,否則會影響演員及觀眾的情緒。也或許是因為劇團風格的走向偏屬於輕鬆調性,致使很多人都忘了「安靜」的重點,甚至於還有不屬於劇情進行中的聲音自後台飄出,行動電話的鈴聲、旁人高談闊論的聲音,在在都影響了我觀戲的情緒。

以人物表現來說,春美的演出恰如其分,與其演對手戲的雅鈴亦不甘示弱,不過在公園兩人交相錯過的那一幕,內台版若能在兩人都走向舞台兩邊出口時的當下再行換幕,留下一個引人遐思卻又帶點餘韻的空間,反而更能引導觀眾看待男女主角註定走向悲劇的結果。

台玲於劇中的表現也是不俗,但若能將金花執著的感情面再行加重刻劃,也許更能影響這部戲給人的感覺,不會像是淺掠過水面,徒留餘波。

銘豪的聲音一直是我所欣賞的,這部戲於音樂設計上,相襯性的烘托出了些日本男人的霸氣與強悍,在一些小動作中展現出對美智子的憐惜與愛意。

劇中穿插了不少的當時的照片,添增幾許思古幽情。

如果還有機會再上演一回,這部戲是否還能有其他令人倍覺驚豔的感覺呢?

期待下回的再相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